English

去国之后

1998-12-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海外的中国孩子们用行动让自己走向强大,这样的孩子的确会是强大的。

每一个熟悉现当代文学的读者,都会清晰地发现,“留学生”形象是历时90

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独具特色的一组。

而今,脚步匆匆的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历史。他们的后代却蓬蓬勃勃地长大,以父辈的美德作指引,在异域的天空中一分一毫地兑现着自己的梦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中国孩子在海外》,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专题征文结集汇总,帮助我们了解了新一代移民的生活实况。

有困惑,更有行动。这是在海外的中国孩子最为可贵的精神特质,也是较之其祖辈父辈而言的最大进步。当他们如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初初飘落到海洋之外的国土,扑面而来的惶恐和不适,高度文明的物质环境使他们陷入了一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面对这样悬殊的环境差异,孩子们的反应是行动。他们甚至连困惑的时间都没有,就在第一时间照着父母的样子,学习打工。完全没有“祖国啊,你为什么不强大”的哀怨,也丝毫没有抱怨自己清贫的父母,在海外的中国孩子们用行动让自己走向强大,这样的孩子的确会是强大的。

爱世界,也爱祖国。在孩子们的观念里,爱居住国和爱祖国是相互统一的事情,除了偶尔看着自己的黑头发黄皮肤纳闷自己究竟是谁、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们的心情总是晴朗的,思想总是开放的。比起以往各时代的大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居往国的语言、文化和环境。书中,那个在美国出生、经韩国太太天津姥姥上海外婆印度妈妈轮番带大的小朋友豆豆画的一幅画很能概括这一特征:画面上,一个小男孩一手举着五星红旗一手举着星条旗,旁边写着几个中文字——中国人豆豆刘。

珍惜中国血脉,勇做世界公民。出现在《中国孩子在海外》中的华人子弟们,在遭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丝毫没有父辈的抵触和惊慌,他们如一枚枚性能极好的导体,伸出稚嫩的小手,就将在大人们看来性质相异难以沟通的东西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驾轻就熟地合理取舍、磨合直至融汇于一身。不满13岁的Jessica遵从了中华民族克己、勤俭的美德,与父母度过去美后最为困难的日子,同时也懂得用新学来的美国规矩,询问妈妈:“阿姨为什么睡在我的床上?……至少,你也得让我知道这件事。”在海外的中国孩子,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更是属于世界的,在这两点上,他们都做得很好。

《中国孩子在海外》,以纪实的风格、短小的篇幅多侧面地描述了一批中国孩子——“留学生”的后代在世界各地生活、发展的情形,在完全不经意之间,这批孩子渐渐走向了新的生活,也走进了中国文学塑造的“留学生”画廊。他们那样鲜活可爱地跻身于祖辈父辈之间,却透出与祖辈父辈迥然相异的精神气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